三伏天,“心慌慌”?张文宏教授:避开这3个“日常雷区”,稳住你的心跳节拍
骄阳似火,汗如雨下,稍一活动,心跳便擂鼓般急促。盛夏三伏,难道真的不是“养心”的好时节吗?
别掉以轻心!“心慌慌、气短短”并非危言耸听,不少人正因此被送往急诊。张文宏教授曾明确指出,夏季高温是诱发心律失常的重要风险期,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。而一些看似寻常的生活习惯,正在悄无声息地将心脏推向危险的边缘。
究竟为何三伏天心脏容易“闹脾气”?又是哪三个“坏习惯”在背后推波助澜?答案,就藏在这篇深度科普中。
盛夏来袭,心脏为何频频“告急”?
每年入伏后,各大医院心内科的门诊量都会显著攀升,增幅可达一成以上。其中,因胸闷、心慌、乏力、头晕等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更是络绎不绝。医生们心知肚明,当气温超过35℃时,心律失常的发作率可能比平时高出两倍以上。这绝非偶然,而是有其科学依据的。
展开剩余85%高温环境下,人体为了有效散热,会本能地加快心率,扩张血管,并排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。对于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说,这种“折腾”或许尚可承受。然而,对于年事已高,特别是本身患有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而言,这无疑是在心脏上“加码跑步”,使其不堪重负。心脏被迫“加班”,自然就容易出现节律紊乱,导致心律失常。
然而,真正点燃“导火索”的,往往并非酷热的天气本身,而是人们在高温环境下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。
三大“雷区”:你的心脏正在默默“受伤”
以下这三个常见的“坏习惯”,很可能正在悄悄地损害你的心脏健康,务必引起重视。
雷区一:贪凉吹空调,彻夜不关窗
为了贪图一时凉爽,许多老年人喜欢在夜间将空调开到最低档,甚至为了追求更极致的凉意,还会打开窗户通风。殊不知,清晨醒来时,轻则鼻塞不适,重则心跳加速,甚至出现晕倒的症状。
寒冷的刺激会激活交感神经,导致心跳加快、血压升高,同时引发电解质紊乱,进而诱发心律失常。在心电图上,表现为一串串不规则的波形,如室性早搏、房颤等。中医有云:“寒则凝,凝则滞,滞则痛”,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。
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阳虚体质、怕冷怕风的人群来说,更应避免通宵吹空调。张文宏团队也特别强调,三伏天虽然炎热,但也最忌讳“寒凉入骨”,尤其是在睡眠期间。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℃左右,避免冷风直吹身体,更要避免对着头颈部吹风,以免寒气入侵。
雷区二:白天不喝水,晚上猛灌水
在农村地区,不少老年人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,白天饮水极少。然而,到了晚上,由于口渴难耐,便会一口气喝下大量的白开水。殊不知,这种饮水方式对心脏的危害极大。
白天体液流失严重,人体往往处于轻度脱水状态,导致血液变得粘稠,循环速度减慢,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。而到了晚上,突然大量饮水会迅速增加血容量,使心脏“措手不及”,尤其是对于心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来说,极易诱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。
科学研究表明,规律、等量、分时段饮水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。特别是在三伏天,建议每天分4~6次饮水,每次150-200毫升,以白开水、淡茶水为佳,切忌饮用冰水、甜饮料和浓茶。这样既能补充水分,又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过度刺激,从而保护心脏健康。
雷区三:贪吃贪睡,饭后立即躺平
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,但一旦遇到可口的食物,尤其是家里自制的咸鸭蛋、凉皮、熟菜、冰镇西瓜等,许多人便会忍不住暴饮暴食。吃饱喝足后,又立刻躺下休息。这种习惯极易诱发“餐后心律失常”。
饭后,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帮助消化,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。再加上体位改变,可能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,进而导致心跳减慢或心律紊乱。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胸闷、头晕、出虚汗等症状。
临床上曾有这样一个案例:一位65岁的农村男性,平时身体状况良好。三伏天午饭时,他吃了一大碗肉面,饭后立即躺下休息。不到20分钟,家人发现他脸色苍白、意识模糊,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餐后心源性晕厥伴心律失常。幸亏抢救及时,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。
因此,饭后应至少坐着休息半小时以上,并进行适当的轻微活动,切忌贪凉、卧床和暴饮暴食。
稳住心跳节拍:生活方式的全面调整
心律失常,归根结底是心脏的“节奏”出了问题。而导致节奏紊乱的原因,除了气温和不良习惯的影响外,心理压力、作息紊乱、慢性病控制不当等因素也在背后推波助澜。
特别是对于农村中老年人而言,常年辛勤劳作,心理压力并不比城市居民小。儿女常年在外,孤独焦虑、情绪压抑等负面情绪都可能通过神经系统传导到心脏,形成“心身性心律问题”。
一项发表于《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》的研究表明,情绪波动与房颤、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。这也意味着,“心气顺了,心跳才稳”,心理调节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药物治疗。
从中医角度来看,三伏天虽然是“阳气最盛”的时节,但人体的“阴阳平衡”更容易被打破。阳盛则阴虚,阴虚则心火旺,心火扰动心神,自然会导致心律不稳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,“心主神明,通于夏气”,形象地阐释了心脏与夏季的关系。因此,三伏时节的养心之道,重在“静心”。调节生活节奏、规律作息、清淡饮食、适度运动,才是从根源上防止心律失常的关键。
正如张文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所说:“最好的养生是把生活过正常。” 这句话看似平淡,却道破了三伏护心的真谛。不是怕热就躲在空调房里,不是口渴才猛灌水,不是累了就立刻躺下。而是要将生活的节奏调整回来,将心脏的节拍稳定下来。把那些看似“舒服”的坏习惯,慢慢纠正过来,才是对自己负责。
心脏就像田里的水泵,三伏天水管容易堵塞,耗水量又大,如果水泵还不能停歇,迟早会出问题。因此,务必精心养护好这台“水泵”,避免白天缺水,晚上受寒风侵袭,吃饭时也要避免猛冲猛灌。只有这样,才能安稳度过整个夏季。
温馨提示: 本文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。如出现明显心慌、胸闷等症状,请及时就医。文章内容基于临床经验与权威研究,旨在提升健康认知,切勿盲目对号入座。
参考文献:
\\[1] 王建业. 心律失常与高温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\\[J].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, 2021, 25(3): 234-238.
\\[2] 刘志红等. 夏季高温对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分析\\[J].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 2022, 42(6): 518-522.
"
发布于:内蒙古自治区华康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